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,材料是研究所必需的。在今天的大学和化学实验室里,有各种各样的化学试剂反应设备,如三角瓶、烧杯、三颈瓶、试管等。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玻璃仪器占据了大部分空间。而这些玻璃仪器,其实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。今天,玻璃仪器厂家将谈谈玻璃的历史。
历史悠久的玻璃
在古代,这片土地到处都是荒野、茂密的森林和火山。火山活动期间喷出的岩浆非常热,融化了地面上的岩石。这些岩石基本上由铁和铝的氧化硅和硅酸盐碳酸盐组成。当温度变冷时,它们形成晶莹剔透的物质,很可能是人类发现的天然玻璃。
炽热的岩浆,融化的岩石
据说人们在3000多年前就真正发现并生产了玻璃,相当于中国的西周。然而,当时小亚细亚地区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导航技术。他们沿着地中海,海岸航行,带着一个地方的特产搬运,到另一个地方去赚钱。
作为商人,他们整天与各种各样的货物打交道,其中自然有苏打
长期在海里漂流,人很累,晚上要上岸休息,生火,做饭,顺便晾衣服。如果没有东西支撑灶具,就拿几块货做支撑,放在锅底下,生火烧烤。等待黎明,当他们准备上船时,他们惊讶地发现,用来垫锅底的苏打,竟然在沙滩上与石英砂融合成了一种坚硬而晶莹剔透的物质。
后来经过反复观察,发现天然的苏打和石英砂在高温下可以融化,冷却后变成晶莹剔透的物质,于是有意识地用石锅(或青铜锅)把苏打和沙子一起加热,最后制成人造玻璃球。因为人类以前的制作工艺非常粗糙,得到的玻璃球一定不是无色透明的,但也很受人们的欢迎,于是争相购买作为装饰品。
在腓尼基人发现玻璃几乎一样的时代,由于青铜器的不断使用,我国的劳动人民也发现了一些矿石加热时能形成晶莹剔透的物质,而且由于各种金属盐和氧化物的存在,它们呈现出各种颜色。因此,人们称之为“五色石”,即后来的琉璃。
中国琉璃的生产始于唐代,这些琉璃在工匠们的精心打磨下成为精美的艺术品,深受上流社会的喜爱。
但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,玻璃制品就有记载。东晋炼金术士葛洪,在他的《抱朴子》中描述了这一点.国外做水精碗,其实是用五种骨灰做的。现在在交广有很多人用自己的方法铸造出来的……”可以看出,玻璃器皿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,但到了唐代,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完善,手工业比前魏晋南北朝有了很大的进步,所以更加精细。
玻璃在室温下非常稳定,不怕强酸强碱,因此被制成各种化学实验用的仪器,有的是比较精密的测量工具,培养微生物的培养皿,显微镜的载玻片和盖玻片等。
